- 1
- 2
胡光 (1913-1988),化名胡突,男,汉族,1913年12 月生。江苏省铜山县人1935年9月参加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 12 月部队整编为陕北红 28 军,胡光任军政治部干事、科长。随部队东渡黄河,参加红军东征。5 月随部队回师陕北,参加了红军西征,胜利后驻防盐池。1937 年 8 月,任八路军 120师 358旅 716 团政治处宣传股长。9月随716团2营改编的宋时轮支队(雁北支队)挺进雁北,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任晋北左云县、右玉县抗日救国委员会主席,开辟了雁北抗日根据地。
胡光和夫人,1944年在延安
1938 年 5 月自平西出发,随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任第四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攻占平谷县城等战斗,之后兼任平谷县工委书记和平谷县抗日游击总队政治处主任。其间,胡突( 胡光)领小部队在北部山区的北寨、黄松峪大搬洼一带村庄,建立村救国会,由于救国会的组织宣传工作,部队深人群众联系群众,军民关系日益密切,群众抗日觉悟逐步提高。此外还改编平谷县保卫团为平谷县抗日游击总队,下设三个大队;在全县 18 个联防区设立了游击中队。全县报名在册游击队员 1000 多人。为提高游击队的军政素质,8月 10 日,以大队为单位进行集训。1、2 大队集中到平谷城集训,3 大队集中到南独乐河集训。胡光颁布了游击队员四项守则委派四纵的老红军分别到各大队任政治指导员,同时还在黄松峪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将原平谷警察队 80 多人改编为县警卫队,负责县政府等机关的保卫工作8月 20 日,日伪军攻占平谷县城,平谷县抗日游击总队溃散。
1946年胡光在陕北
四纵西撤后,胡光先后担任冀热察挺进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44 年初胡光调任晋察冀机动旅(后改称陕甘宁达区教导二旅、延安教二旅)奔赴延安,保卫“七大”,胡光先后任旅政治部代理主任、教导大队政委、团政委、团党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6纵(解放军第 6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民运部长.1948 年 9 月调任新组建的贺龙兼任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任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党副书记。1949 年 11 月,胡光随贺龙所部 18 兵团入川作战,与刘邓大军解放成都。胡先后任西南局统战部秘书长、西南局人事局长兼西南监委副主任、西南局财政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务。
1949 年胡光在西北军政大学
1950 年,西北军政大学大部迁至重庆与西南军政大学合并刘伯承兼任校长,周保中任校长1953 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学院。1954年12月至 1959 年4月,胡光任西南政法学院院长。1955 年 2 月西南政法学院成立首届学术委员会,胡光兼任主席。1956 年重庆法律学校建立,胡光兼任校长1959 年 2月,西南政法学院与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合并,名“四川政法公安学院”,胡光任副院长。1960 年 8月12 日,四川省委批示保留“四川政法公安学院”校名,成立“四川行政学院”,实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1961年7月 30 日,省委批准只称“四川行政学院”。1963年7月 11日经中央批准校名恢复为“西南政法学院”,任命胡光为西南政法学院院长1982年1月至1983年11 月兼任学院党委书记。
胡光是著名的法学教育家、优秀领导干部。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成长为优秀的政治工作高级干部。他在工作中维承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为加强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赢得战争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以后,他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政法人才。胡光院长光明磊落,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为西南政法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光同志 1988 年 7月 28 日在成都逝世
[参考资料]
西南政法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西南政法大学校史》,内部发行,2003 年
西南政法大学著《追忆老院长胡光: 三十年书写半部西政史》,西南政法大学校刊,2020年7月11 日。